2025-05-27来源: 艺术中国 |
5月22日,由悬浮空间与世年画廊联合主办的“马得作品展2025”在北京798正式启幕。艺术家马得以标志性的冷峻风格,将展厅内连接一、二层的楼梯直接转化为装置作品《天梯》,在仅3米宽的极窄空间中,展开一场关于科技、哲学与理想主义的思辨实验。 开幕嘉宾合影 作品《天梯》 《天梯》:用楼梯重构空间与精神纬度 步入展厅,一座金属楼梯改造的楼梯横亘于眼前。马得摒弃传统创作手法,直接将连接展厅两层的楼梯作为作品材料。通过实体结构与光影的巧妙叠加,打造出一座悬浮的“天梯”。梯子无法攀爬的设计,暗喻理想主义的困境;冷冽的白色材料却赋予其神圣感。 展览学术主持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邵亦杨教授致辞 《天梯》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矛盾性,展览学术主持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邵亦杨教授在开幕式上解读道,“它既是实在的物理存在,又是虚幻的精神象征。这种虚实交织的特质,恰好捕捉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——我们渴望向上,却又被现实的重力所束缚。”邵亦杨教授进一步指出:“马得的作品总能在极简的形式中蕴含复杂的思考。《天梯》看似是对空间的改造,实则是对时间的追问:在一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,我们是否还保有对'高处'的向往?” 艺术家马得与王端廷教授交流 科技冷感VS人性温度:一场理性与感性的博弈 二层展区,马得的代表作《吃酸奶》与《硬盘画家》同样引发热议。《吃酸奶》用洁白外壳包裹黑色“胃部”装置,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;《硬盘画家》则以机械臂的精准打点与底部铅笔笔触碰撞,探讨了理性与感性的张力。 作品《吃酸奶》 作品《硬盘画家》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王端廷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“他的作品像一台精密仪器,解剖时代的病症。”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王端廷教授指出。马得擅用航天金属、医疗造影等科技材料,却未陷入技术炫技。“这些媒介自带工业文明的冷感,但冷感之下,是对人性温度的呼唤。” 开幕现场 踩楼梯看展 观众成作品一部分:踩楼梯看展 展览突破传统观展模式——观众必须通过《天梯》所在的楼梯进入二层展区,身体移动成为感知作品的关键。“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梯子的震颤,仿佛自己在参与一场理想主义的冒险。”一位观众描述。这种设计正是马得对“关系美学”的实践:“艺术不是孤立的,需要观众用身体和情感去激活。”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作品《蓝色2025》 为何马得的“冷艺术”能击中人心? 马得的作品常被贴上“理性”“冷峻”标签,但观众却能从中触摸到炽热的人文关怀。这种反差恰是其魅力所在——他用工业材料搭建的不仅是装置,更是一面镜子,照见当代人未被驯化的精神渴望。正如一位“00后”观众所言:“站在《天梯》前,我突然觉得自己没那么孤独了。” 这种"冷峻下的炽热",正是马得的艺术最打动人心的特质——他用最理性的形式,追问最感性的命题。 本次展览联合上影集团橙猩数娱机构,将部分作品制成数字藏品公开发行,收益捐赠国际奥比斯空中眼科医院,用于全球防盲项目。“艺术不该只停留在展厅,它应该成为改变现实的力量。”马得表示。据悉展览到6月12日。 悬浮lev入口处 专访马得(下面简称M):5问直击创作内核 Q:《天梯》为何选择真实楼梯作为核心材料? M:“楼梯是空间的骨骼,也是理想的隐喻。它连接现实与想象,但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——这正是当代人的生存状态。” Q: 科技元素会削弱艺术的情感表达吗? M:“恰恰相反。医疗造影、航天金属这些材料自带时代印记,它们比传统媒介更诚实——冷感之下,藏着被数据时代掩盖的人性温度。” Q: 3米宽展厅是限制还是灵感来源? M:“窄空间逼我直面本质。当物理边界被压缩,精神维度反而能无限延伸。” Q: 观众互动对装置艺术意味着什么? M:“作品只有在被观看、触摸甚至质疑时才算完成。未来的创作会探索VR等沉浸式技术,让人与艺术的对话更直接。” Q: 数字藏品与公益结合是艺术的新方向吗? M:“艺术需要新载体。数字化不仅拓展传播边界,更让艺术参与社会进程成为可能。”
展览信息: 马得作品展 2025 学术主持:邵亦杨 策展人:李疆 主办方:悬浮空间、世年画廊 学术支持: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 展览时间:2025.05.22-06.12 展览地址:北京市798艺术区中一街D06,悬浮lev
责任编辑:王洁 |